探索与争鸣杂志2018-04-15 14:43:40
▼
编辑部推出三大措施扶持青年学者
活动进行中(点击蓝色标题可查看)
随着中国民众经济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整体提高,诸如冷漠、浮躁、空虚、嫉恨等社会负面情绪反而激增,尤其在新媒体时代,情绪与体验相互传染,心态与行动相互交织,形成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记忆,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。
而社会缺乏自我调和机制,宏观的舆论引导和微观的心理疏导收效不佳,亟待探索一种中观层面的基于中国转型背景的、又契合新媒体时代生态的情感治理。
“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心态与情感治理”
圆桌会议暨《探索与争鸣》2016年第10期学术工作坊
参会嘉宾(排名不分先后)
周晓虹
南京大学教授
桂勇
复旦大学教授
何雪松
华东理工大学教授
刘能
北京大学教授
汤景泰
暨南大学副教授
刘景钊
山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
王俊秀
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
成伯清
南京大学教授
翟学伟
南京大学教授
陈昌凯
南京大学讲师
参考议题
1.新媒体时代中国社会心态基本类型、传导机制与情感治理的柔化机理
2.新媒体时代社会心态与情感治理的方法缺失与理论突破
3.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社会性的二元困境的独特性与国际对比
4.新媒体时代观念、信仰的变革与情感治理探索
5.微博、微信中的社群心态悖谬与情感治理维度/微博、大数据与网络心态变迁2013-2016
6. 感性国家的情感治理逻辑
7.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社会
8. 网络流行的情绪语汇和表情包传递的情感治理思路
9. 时间维度延展下社会心态的变迁与情感治理的应对
10.价值维度的无视和情感行动的冲突
11. 犬儒主义:渐行渐远的中产与公民社会的建设
12. 古人与新媒体时代人的社会心态与情感治理差异
会议议程
9:30-12:00
开幕式
主持: 李 梅(《探索与争鸣》副编审)
致辞: 周晓虹(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、教授)
秦维宪(《探索与争鸣》原主编、编审)
(每人5分钟)
主持: 成伯清(南京大学教授)
引言: 周晓虹(南京大学教授)(20分钟)
发言:每人15分钟
讨论:每人5分钟
13:30-16:00
主持:王俊秀(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)
引言:何雪松(华东理工大学)(20分钟)
发言:每人15分钟
讨论:每人5分钟
总结:翟学伟(南京大学教授)(8分钟)
其他说明
1.学者发言,经修订后将于《探索与争鸣》“圆桌会议”栏目集中刊发;
2.会议其他成果优选发《探索与争鸣》正刊、官方微信(速记稿)等。
END
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
《探索与争鸣》
唯一官方微信平台
联系电话:021-53060418
投稿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版权所有。欢迎个人转发,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